博士毕业,是选择远走高飞,还是选择回到家乡?是选择科研院校,还是选择基层单位?每个人面临情况不同,人生志向不同,各行各样也都需要人才,这是一条没有绝对是非的选择题,无论作出何种选择都值得尊重。但我们还是想对那些选择后者的人,表示由衷的敬意。
近日,本报报道的植物学博士、仪征市林业生产技术指导中心主任刘久东,当初就作出了在很多人看来不甚明智、甚至有点傻的选择。1999年,仪征市发现松材线虫病,被列入“松材线虫病疫区”。随后10年,仪征松林面积锐减1万多亩。2011年,刘久东回乡成为“松林卫士”,从此扎根在仪征白羊山,整天下乡钻山沟,专攻俗称松树“癌症”的松材线虫病。
不知当年的刘久东,有无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,又或者经历了怎样的思想斗争,但就常理而言,选择似乎不那么“精明”。相对于大城市,白羊山的生活肯定是艰苦的;相对于大单位,钻山沟的收入肯定是微薄的。但是,谁又敢说刘久东开始的选择,以及后来的坚持没有价值?看看刘久东交出的成绩单。这些年来,他先后撰写发表了20多篇论文,他和同事们改造发明的“害虫诱集装置”“旋转散药装置”等相继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,他和同事们攻克了松材线虫病,守住了白羊山的一片青绿,仪征也因此摘掉了“松材线虫病疫区”的帽子。
去年热播的电视剧《山海情》,有这样泪奔的一幕:作为世界知名专家,凌一农帮助闽宁镇村民们完成菌菇发展任务后,本计划悄悄离开,但推开大门却看到拎着东西、依依不舍成群送行的村民。把知识留在乡村,把论文写在大地上,这样的科研人才有谁不爱?咬定青山不放“松”,留下的不只是诗意,刘久东也曾遇到过困难,但他说,“我是作为人才被引进的,人不能没有担当,更不能知难而退啊!”这样的价值光芒,谁又敢轻视?
在机会多元、选择多元的时代,谁都没有道德绑架的权力。到大城市、坐写字楼,选择无可厚非。但是,柏拉图有句话,“我们总是东张西望,唯独漏了自己想要的,这就是我们至今难以如愿以偿的原因。”因此还是希望所有人,尤其是年轻人都能好好思考一下,人生的选择,是否就剩下功名利禄?而张扬的梦想,是否就只能安放在大城市、写字楼?
拥有了高学历,到底应该追求怎样的“高”?当一个人走向“精致利己主义”时,价值导向到底有没有问题?
当然,这样的选择并不只是年轻人的问题。“人不负青山,青山定不负人。”41岁的刘久东头发已经花白,他没有辜负青山,青山也没有辜负他。以更宽阔的视角看,社会即青山,值得思考的是,社会有没有做出“贤者痛、庸者快”的事?有没有辜负那些想干事、能干事,有志于“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”的人?有没有给他们信任和舞台,有没有让他们心无旁骛地追求梦想,而不是陷入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,乃至世故哲学、庸俗潜规则?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,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。良好的生态、健康的导向,这是最好的青山。
人生就是选择,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人生;一座城市的前途,正来自一个个具体的人生选择。把论文写在大地上,此处应有更多掌声。刘久东是好样的,“好地方”需要更多“好样的人”。